工业互联网工程师:为制造业升级插上数字化羽
孙楚原介绍,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相关从业人员,是需要掌握操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,不仅要熟悉工业生产控制、生产管理,还要具备工业网络互联、数据采集、数据分析、工业应用开发等能力。
——人才需求三年翻三番
近年来,像李加金这样的工业互联网从业者数量迅速增长。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《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预测(2021年版)》显示,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,2019年至2021年增长率三年翻三番,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总量将达235.5万人。
打通产品设计、生产、管理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的信息流,工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。
随着工业互联网持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,像“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”一样,相关的新职业不断涌现。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,我国在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发布了5批74个新职业,工业互联网相关新职业达31个,占新职业总数的41.9%。
“工业App应用场景有什么拓展?”“传感设备对安全生产数据的采集是不是能满足需要?”——带着企业的需要,李加金忙着对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安全生产管理App进行迭代升级。
——映射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
事实上,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浪潮,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,从各项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。工信部连续发布的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,均强调加大人才保障,政策要求不断细化深入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工业互联网在全球制造业大国、强国已得到大力推广应用,这一产业发展趋势必将影响人才发展。
2020年,人社部将“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”作为新职业正式发布,纳入国家职业目录。
“工业互联网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,也让企业安全生产从事后应急变为事前预防,拥有了全局防控的能力。”李加金说,他下一步要提供更多工业App轻量化设计,并将智能算法、AIoT等技术融合到更多场景中,让产品更好用。
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《经济参考报》9月29日刊发文章《工业互联网工程师:为制造业升级插上数字化羽翼》。文章称,让工业企业的设备“连得上”,让生产流程“看得清”,让安全管理“防得准”,工业互联网工程师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“赋能者”。统计显示,2019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人才需求三年翻了三番,预计2023年需求总量将达235.5万人。
三年前,面对快速增长的工业互联网市场需求,李加金从制造业的软件开发转向更细分的领域——工业互联网+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平台和架构的研发设计,成为一名“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”。
近三个月来,用友网络技术工程师李加金辗转了河南、山西、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。他驻扎在生产车间,和企业技术管理员、一线工人工作在一起,摸排企业上“云”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。
人才需求的激增,映射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不断走向纵深。
工信部数据显示,我国已建成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,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,服务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。
深入万企千园的同时,“5G+工业互联网”、边缘计算、数字孪生等新兴领域创新活跃,带动新型工业设备、网络、软件加快创新,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,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。
如今,李加金口中的“连得上”“看得清”“防得准”,已经在闽源钢铁、新钢联、新业能化等数百家工厂得以实现:工作人员手持检测仪,打开工业App扫描、记录,设备安全巡检的数据实时自动上传到后台云端;关键设备在“云”上运转,智能传感器结合AI算法,对温度异常、液体渗漏等实时监测、及时报警,工作人员通过一块电子屏幕就可以对全厂安全生产情况一目了然。
“我国工业互联网从概念普及进入快速成长期,人才是第一资源,也是工业互联创新发展的关键。”孙楚原说,作为新一代技术的弄潮儿,数百万工业互联网领域从业人员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。(记者郭倩)
“我们每半个月或一个月,就要迭代开发新应用和新产品。化工、冶金、能源这些传统行业对安全生产智慧管控平台的需求十分迫切。”李加金对记者说,近年来他明显地感受到,传统产业利用数字化转型的脚步正在加快。
上一篇:成都已有1.48万家企业闭环管理、连续生产 工业企
下一篇:工程管理属于建筑类吗